[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
男同志发型以分头、平头为主。
夏天白衬衫。春秋服以蓝、灰色系学生装、中山装为主。冬服棉衣、棉裤,棉衣一般无罩褂。老人以大褂、大腰裤为主。冬天多数人戴帽,厚棉帽居多。
女同志发型短发常见,2只或1只长短辫很多,辫子比较粗大,额上一般不梳刘海。不仅小姑娘辫根、辫尾处会戴花结,不少大姑娘也如此。婚后随着年龄变大,才把辫子剪为短发,或改为发髻。大都市里有不少时尚者喜爱烫发。(下图照片购自收藏市场,由博主扫描制作)
春秋服,城里人年纪只要不是太大都对襟为主,农村除未婚女子外皆以大襟为主,各种花布花色繁多。老年以蓝、黑色系为主。冬服棉衣、棉裤,棉衣一般无罩褂。冬天戴棉四方形花格围巾。
那时,中苏友好,城里年轻人流行穿双排扣列宁装,除此还有穿连衣裙的。
无论男女,冷天,外衣内能有个毛衣就很不错了,哪怕破破烂烂、五颜六色毛线混织而成也行。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
男同志发型以平头为主,少见分头。
服饰在蓝、灰色系的基础上大量出现军绿色。春秋服以军面装、学生装、中山装为主。老人以大褂、大腰裤为主。冬天多数人戴帽,年轻者以戴有沿绿单军帽为主,年纪大的以“三块瓦“为主。
女孩、少女、青年女性发型以2只或1只长、中、短辫为主,少量短发,大部有刘海。烫发被认为有资产阶级生活情调而当作“四旧“彻底禁止。
花色以格子、碎花、单色、军绿为主。春秋服、冬装款式以军装、对襟衣为主,许多钮扣都是用布手工盘成。旗袍属于“四旧“是禁止穿的。老人妇女仍穿蓝、黑色系大襟衣服。
上学的许多孩子,包括上初、高中的许多学生根本没有书包,只是用块布或报纸包着书夹着上、放学。能有个书包,尤其是绿书包很不简单,如果再绣上五角星或为人民服务几个字,那简直就美疯了。(下图照片购自收藏市场,博主扫描制作)
男女青年皆以穿“六五“式绿军装为时尚,男青年不仅冬天,连春秋天都爱戴“六五“式军帽。夏天,都以穿“六五“式海军衫为荣。
七十年代初,“的确良“作为高档、稀有服装面料进入市场,一般人根本不敢问津。
文革初,几乎所有人都会戴着像章。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戴像章的人大大减少。1972年后,戴像章的人就更少了。到毛主席去世时,已几乎没有人再戴像章。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
七十年代末,假领子、腈纶假袖子进入市场,盛极几年。假领子以白色为主,腈纶假袖子只有红、绿、蓝3种颜色。他使许多人外衣内光秃的领口、袖口立马亮丽起来。八十年代初,大尖领子也曾流行一时。
八十年代初,夹克衫、西服开始有少部分人问津。除传统的军绿、蓝、灰色系外,浅咖啡色一度成为流行色。冬天,虽然绝大部分人仍穿棉衣,但带帽子的单色滑雪衫已悄然袭来。男同志能有个呢绒中山装制服是相当的体面。大部分人的棉衣外都能有个罩褂,最好的棉衣罩褂与棉衣组合被称为“活里活面“。除老人、孩子外一般不再穿棉裤,单裤内一般能衬有棉绒裤。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部分男同志爱上了蛤蟆镜、喇叭裤、花衬衫、叔叔阿姨头,女同志也有戴蛤蟆镜、穿喇叭裤的。绝大部分人不认可此打扮。
八十年代初的冬天,戴帽的青年已越来越少。1985年的冬天,年轻人已不再有戴帽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戴的往往都是“三块瓦“,孩子们则往往都是皮帽。(上图为1980年冬天的南京大学阅览室,由博主扫描制作)
七十年代中期,女同志扎1、2条及腰长辫子的已极其少见,大多为双短辫。一跨进八十年代的门槛,都纷纷把双短辫剪成短发,稍后单、双马尾开始亮相。七十年代末期,烫发、披肩发先从文艺演员开始向外逐步流行,但,大众化的步伐还是太慢太悠。普通人烫发、留披肩发,还是让人难以接受。用精致的花手帕裹扎马尾,是极其时尚的装束。(下图为20岁的电影演员倪萍,推测此照片当为1979或1980年所拍。图片来自网络)
女同志服装开始多样化。八十年代初,除白衬衫外,长、短袖连衣裙开始出现。少女们则爱穿粉红衬衫。黑布阳伞出现后,化纤花布伞迅速得到普及。八十年代中期,短发、短袖连衣裙(长及膝下)、高跟鞋、白短袜、白太阳帽、花伞是青春女孩夏日里最时尚的扮装和经典的留影。春秋天,许多女孩子往往在领口三角区露出里面的毛衣,甚或直接毛衣外穿。自五十年代以来的内衣领外翻仍旧还是一种时尚。红色灯芯绒布是春、秋、冬三季较为常见的外衣面料,花色灯芯绒布要到大城市方可买到。
七十年代后期新兴而起的薄如羽翼的涤纶丝巾(许多还镶有亮灿灿的金银丝)到八十年代初期已开始走下坡路。冬日里,穿红滑雪衫的女孩子已无法再用丝巾来装点自己美丽的颈项。
中年男女冬天仍习惯围围巾,单色腈纶长条围巾的快速普及使女式四方花格棉布围巾很快成为老土。许多时尚款女围巾要自己亲自用钩针来钩结。
织毛衣是最常见的女工。小女生一般只会织个手套,许多大女孩则整日介抱着毛衣织来织去。给爱慕的情哥哥织件毛衣也是女孩子的最常见的一种爱情暗示或表白。
1972年,毛主席亲自批示国家用10亿美元,200万人民币,引进26项大型设备和技术,有化肥、化纤设备,增加了化肥和化纤制品的生产,这些引进对增加粮食生产,增加化纤织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也起了重要作用。自化纤布进入市场,就不需要布票,但价格高。
七十年代中期,极少数条件好的可以穿“的确良“外衣。后期,三合一布料进入裤料市场。
七十年代中期,少部分条件好的人冬天才开始穿四色锦纶袜子,夏天穿轻薄的单色锦纶袜子要迟一点,但几年以后就普及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城里女青年戴胸针、胸花流行过一段时间。
手工“千层底“布鞋在八十年代初已逐渐减少,女工很好的一天可以纳完1只鞋底。只有没事的老太太还会为小辈做双鞋垫上绣上红色“万字“以祁福万年。1986年,我上大学,下铺的李哥还有这样的一双由奶奶做的新鞋垫。
1984年,是江苏省使用布票、线票的最后一年。此后,布匹不再凭票购买。(下图为1984年苏版布票,由博主扫描制作)
[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期,西服、羊毛衫、皮夹克、羽绒服作为高档服饰开始出现。棉衣、滑雪衫渐渐退出视野。八十年代中期,大学教授在春秋季的经典形象都是穿开襟的西服配鸡心领的羊毛衫,白白的衬衫外打着领带。九十年代初,西服才得到普及,有许多人整日介打着领带。
八十年代中期,棒棒线毛衣开始出现,传统的毛衣风光不再。九十年代,毛衣渐被羊毛衫取代。中后期,风衣流行一段时间后退出。
八十年代中期,部分女同志的头上开始戴发箍、发卡,颈上开始戴上金银项链。穿长裙的不少,连衣裙开始出现无臂的款式。九十年代初,许多女士爱着长裙,桑棉花布一度成为做长裙的首选面料。九十年代中期出现大领口、大露背、直至吊带式连衣裙,连衣裙走完了由塑体紧身到小露肌肤的历程,此后,一些连衣裙在款式上开始变的奇奇怪怪。
皮夹克、羽绒服叠叠层层进入市场,到世纪末,基本普及。
该阶段,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不再追究服装的牢固性,转而追求款式的新潮、色彩的流行、舒适度的改善。厚重型织物、如纱咔叽、线咔叽、灯芯绒、劳动布等服饰大踏步地从市场上衰减下去。
[二十一世纪]
进入讲究环保,展示个性,塑身美体,追求品牌,彰显富贵的時代。
皮夹克在得到普及后不久即渐渐淡出。夹克衫、休闲服为男同志主流服饰。西服只有在特别场合才穿。
女同志服饰以套装为主,连衣裙已成为非主流服饰。衣服的美体功能得到极致发挥。冬装仍一律羽绒服。耐寒女子大冬天还敢皮色毛裤裹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