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互动孕育外贸发展新活力

11月初,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大幅降温,今冬初雪比以往来得都要早一些。比初雪提前更让人没有预料到的,是上周末公布的中国10月外贸进出口数据:出口下降3.6%,比9月加深2.5个百分点;进口下降16%,虽比9月略好1.9个百分点,但仍是大幅下降。
与外贸进入“寒冬”截然相反的,是近日中国高层的高频外交活动。细细盘点,短短20天左右,中国与亚非欧三大洲的主要经济体或国际组织进行了多达8次双边高层互访和1次多边会谈:先是10月下旬到11月初,中欧四国互访,包括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开启两国黄金时代,以及荷兰国王、德国总理和法国总统的陆续访华;再是10月底到11月初,李克强总理访问韩国,并参加中断三年之久的中日韩会谈;最后是11月上旬,习近平对越南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回访。
不到一个月内如此高频密集的外交互动,所推动的不仅仅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更为中国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孕育了新的发展活力。
一方面,这些国家或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这些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看来,分量之重可谓前所未有。从人口数量看,中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合计占全球总人口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从经济总量看,中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GDP合计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其中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都在前十名之内;从双边贸易看,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货物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中占据高达四分之一的份额,而且这些国家均是中国在各大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这些国家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从双向投资看,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向投资额近年来也都在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高层出访,还是外国首脑访华,都无一例外地将更加深入的经贸合作关系作为双方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通过此次高频密集的外交互动,中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在经贸合作上的成果不仅是硕果累累,而且合作的水平也明显提高。例如,与欧洲四国在核能、航空、汽车等高端制造产业上的合作,与韩国在创业创新方面的合作,与越南在促进产能、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与日韩、新加坡、欧盟在自贸协定谈判上的进展等,所追求的都是务实、共赢的贸易往来与投资合作。与此同时,从欧洲大陆到东亚、南亚,这些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和参与者。因此,在此次高频密集的外交互访中,“一带一路”战略也就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点。
从这些经贸领域的成果来看,今天的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不再仅限于传统产业或低端制造的贸易,而是有实力、有能力在产业链的高端开展更高层次的经贸合作;中国不再仅仅是高新技术的需求方,更是部分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或产品的供应方;中国不再仅仅是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遵守者,更是全球经济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中国要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央深改组在最近一次的会议上,又通过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
从这一系列的高频密集外交互动和高层战略规划不难看出,中国正在努力与世界各国在互信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更加紧密、更富价值的经贸合作,正在孕育外贸发展的新活力。今天的中国必定能够在未来盛开一朵色彩更艳、花期更久的开放型经济之花。 (作者系宏观经济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