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咨询“湖南省高校申报双一流二期建设成果”情况。湖南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在2月7日的回复中提到: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将于近期公布。
据此可知,新一轮“双一流”高校的名单即将公布出炉。
对于关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人来说,这条咨询消息的回复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这说明大家期盼已久的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即将揭晓。
但是,在这条回复发布的第二天,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对2022年教育工作进行全方面的部署。在这份篇幅较长的工作要点中,对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有了新的要求。
我们先来看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对“双一流”建设的论述: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基础学科深化行动。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开展教育部与各省(区、市)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加大统筹协调,支持各高校“双一流”建设。
我认为这段话最关键的一句是: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方面又要淡化高校双一流身份色彩。
如果按照因果关系来看的话,这样的描述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在一边发展的同时又一边限制。
其实不然,这句话的深层次意义并不在于此。
那双一流名单即将出炉之际,教育部为何要求逐步淡化高校双一流身份色彩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可能有从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调整出局的高校,教育部之所以这样提,是为了给这些高校下台阶。
按照“双一流”高校建设方案,每轮“双一流”建设期为五年,实行动态调整的机制。
何为“动态调整”?在教育部等部委共同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对此有过详细的说明。
该办法指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
按照这个办法,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必然会有所动态调整,这其中难免会涉及一些高校。
虽然这些高校是进还是出,我们不得而知,但此时提淡化双一流身份色彩无疑是给这些被动态调整的高校一个台阶下。
第二,教育部门不想让“双一流”建设走原来211工程、985工程的老路,不想让它变成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
从历史发展进程上来说,211工程、985工程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211工程和985工程也让高校贴上了标签:如果不是211也不是985的高校,即“双非高校”在社会上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毕业生的成长成才。
时至今日,虽然211工程和985工程已经停止了,但他们依然在社会上有市场,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依然看是不是来自211或985。
在这样的环境下,显然主管部门不想走以前走过的老路,而是要走新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之路。
所以,淡化“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实质上就是为了让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真正走均衡发展的道路,让高校毕业生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第三,淡化“双一流”高校身份色彩是为了让其他各类型的高校更好发展,避免在发展初期受到限制。
这一类学校包括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工学院,以及正在筹划或者已经有实质性进展的钱学森科技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
这些学校共同的特点是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他们既不同于传统的高校,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办本科高校,由于传统的三本独立学院相区别。
为了促进这些高校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中成长,不得不需要淡化“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这样才有利于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