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制度成标配(深度解析户籍改革)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综合各地方案来看,建立居住证制度成为各地“标配”,部分城市降低了落户门槛,特大城市则普遍提出“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更多详情】

24省份出台户改方案

9月21日,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国务院的意见出台以后,现在全国已经有24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观察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多数地区以2020年为时间表,明确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的具体目标。此外,少数省份还提出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

有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这种“半城镇化”的现象下,多数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无法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为重要。

建立居住证制度成标配

在明确主要目标的同时,各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还提出,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此外,各地方案也均提到了建立居住证制度。

按照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但是对于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更为核心的权利,各地的方案则普遍定调为“逐步享有”

专家认为,囿于固有利益和地方财政压力等因素,户籍制度改革难以一蹴而就。居住证制度作为户籍改革的过渡政策,其“逐步享有、稳步推进”也是为了避免动作过猛从而对财政造成过大压力。

部分地区降低落户门槛

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民众最关心的是怎样圆“城市梦”。观察可见,在落户条件方面,与国家版的意见相比,不少地区的方案降低了落户门槛,落户条件更为宽松。

按照国家版的户籍改革意见,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相比之下,一些省份的“步子”更大。在特大城市落户方面,各地普遍提出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在专家看来,现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无法再集聚和承载再多的人口,因此,在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的同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延伸阅读】

专家:消除待遇差别是关键

从目前公布的地区来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并不在列,在控制人口规模这样的大前提下,反映了当地改革难度之大。他表示,消除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如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差别待遇,才是衡量户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人才布局

全国的户籍制度正在稳步推进,这是一项释放全民活力的改革制度,标志着几十年来城乡户籍壁垒的打破。不要小看这个进步。身份在政策和制度上的统一,是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不可或缺的前提。户籍制度改革,将强化人才的流动,有利于人才布局,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地方版”户籍制度改革正加速出台 障碍难点如何克服

户籍制度成为了老百姓当下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出台的实施意见中,还存在有限制名额,农民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解决方案表述模糊等问题,而能否解决这些困难障碍,成为了改革成败的关键。

重庆启动户籍制度改革 实施差异化落户条件

重庆将实施差异化落户条件,在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突出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集聚,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人口有序减载,促进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优化。

同时,重庆将实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制订居住证实施细则,居住证持有人将逐步享有当地居民同等基本公共服务,此外还将加快建设重庆自然人信息数据库,建立分区县的年度人口台账,使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京ICP备11047313号-19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