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国际政经头条当是习大大访英。两国一方是崛起中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方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二号强国,之间的互动无疑令人好奇。
从媒体对参访人员、合作清单等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此次国事访问将有150位中国企业家代表受邀随行。代表团涉及行业主要包括金融、基建、能源、汽车、航空、保险、文化、投资等。可以看出,以上行业是中国投资英国的兴趣点,也是中英可能签署合作协议的主要领域。
如果我们跳出这些具体的投资合作事项来看这次主席访英,我们或可琢磨出中国在对外经贸战略上的大棋局。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把此次国事访问称为一次"超级国事访问",因为一是对方超高规格接待,超越以往;二是中方安排特殊,这是十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方高度重视。以往中国国家主席出访时通常一访多国,此次则专访英国,即英国是唯一一站,这极为罕见。
为何选在此时专访英国?
一个当然是对英国上半年宣布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投桃报李"。作为西方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其象征和实质意义都是中国所亟需的,因此中国在外交和经贸利益上予以回报是理所当然。
另一个当然与时下火热的"TPP"相关。不久前美国主导的TPP通过,把中国排除在外,声称要建立一个新的亚太贸易秩序,孤立中国的意味浓厚。中国面临的长期内政外交经贸压力将越来越大。美国"合纵",中国必要"连横",而与美国的最亲密盟友英国建立更紧密联系,无疑是在美国后院放了一把火,反制得有效而漂亮。
第三个是中英在经济上确有合作需求。中国国内经济正在放缓,迫切需要寻找新增长点,而海外投资和建立新经贸联系就是其中重要的解决方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实质是"向西看",试图摆脱美国的过度影响,而最西边,就是英国,这个最先敲开中国国际贸易大门的西方国家。
英国可以说在西方国家中最为信奉实用主义国家战略,愿意开门做生意,其他的内政可以再说,这正是中国所喜欢的合作对象。欧洲老大帝国法国虽然同样对中国颇有好感,但它的意识形态狂热总是时不时出来捣乱。而中德经贸关系在中国上一届领导人和实用主义女强人默克尔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基本稳固。
同时,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其在英联邦多国的影响仍不可小觑,执了英国这个"牛耳",再与印度等受英国影响的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无疑将大大减少阻力。
与此同时,也有人说,看到这些高大上的活动虽然很自豪、很提气,但跟咱老百姓来说没啥直接关系啊。真是这样么?
事实并非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领导人的出访不仅是串门,更多还是为自己国家的百姓谋福利。拿中英关系来说,英国首相卡梅伦2013年访华至今,过去三年两国关系的发展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这次习近平主席的访问被认为将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友好,更会带来惠及普通人的红利。
过去三年,从中英关系发展中得到4大实惠
中英关系稳定发展,不仅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赴英留学机会更多,在中国也能体验英式教育
近年来,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已全面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英国是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国,目前中国在英各类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超过15万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中国已经在2014年宣布未来5年派遣1万名公派留学人员赴英学习,并将逐年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名额。
1万人虽说不少,但如果没争取到怎么办?那也没关系。现在由中英双方合作大学已在我国落地。2004年创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6年创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都是中国教育部较早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大学。据统计,截至2015年8月,在华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已达17个,合作办学项目240个。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英双方通过"影子校长"项目,互派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深入伙伴学校,与对方校长共同跟岗工作,同期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职业教育课程联合开发,多角度推进职业教育合作。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英博士生和科研合作项目持续开展,双方支持在共同确定的战略领域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还与英国名校合作设立奖学金,定点派遣优秀学生到一流院校学习。
不出国门享受英国医疗,借鉴英国医疗经验
除了教育,百姓关心的医疗保健也能从中英关系的发展中受益。
2013年,中英双方签订了一项价值超过1.2亿英镑的一揽子医疗保健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英国Sinophi医疗健康投资公司与江苏省淮安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合资企业,并决定建立一家拥有1000张病床的肿瘤医院;Heythorp医疗健康服务公司通过合资企业的方式在中国开展老年护理、老年痴呆症专业服务和护理培训。
10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中国目前正在致力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希望借鉴英国的成熟经验。并建议中国与英国、世卫组织成立三方专项小组,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在中国实现。相信英国的一些医疗方面的经验会对中国有所借鉴。
去英国旅游或出差,签证只需一天
2013年,卡梅伦在访华期间宣布,中国商务旅客从上海申请前往英国,一天之内即可获得签证。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从上海去英国做生意,一天时间就可以办下签证。
不过,有人说了,我既不是生意人也不想从上海出发去英国,办签证还不是依然很麻烦?别着急,就在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英期间,英国内政部宣布,将出台新的措施,进一步简化和便利中国人赴英国的签证申请。并决定从当年8月开始,英国在中国境内的旅游签证申请时间将开办24小时特快签证服务,申请人最快1天就可获批旅游签证。
此外,英国在华12个签证申请中心也会提供VIP上门签证服务,以便于申请人在他们指定的办公地点向签证人员提交指纹和其他详细信息。
△上图:《唐顿庄园》海报
更多英国电影、英剧等文化项目来到中国
近几年,中国百姓开始追海外剧。随着《唐顿庄园》、《神探夏洛克》的异军突起,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英剧也很好看。
记得英国首相卡梅伦于2013年访问中国时,中国网友曾迫切请求首相能催《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快点播出。果然,2014年初英国方面就把《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的版权优先权低价给了中国,中国观众首次在美国观众之前看上了英剧。
事实上,除了英剧,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的英国的文化符号: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足球明星贝克汉姆、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等等。其实,中国人长期以来对英国文化并不陌生。
为了继续满足两国百姓的文化需求,根据中英双方签署的2013-2018年文化交流计划,双方将在电影、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考古、设计、电视制作、视觉艺术、数字艺术等领域进行全方位交流。这些年来,两国民众正越来越多的享受到艺术节、文学节、电影节、国际书展等丰盛的文化大餐。
访英期间,更多红利会被释放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习近平主席的访英之行更期待了。时隔10年,中国国家主席再次访英,民生红包自然不会少。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信心满满地说,"此次访问大约有150项声明会发布,有政策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
高铁、核电等大单带来更多工作机会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在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介绍说,中英两国"要深化投资和大项目合作,以高铁、核电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双向投资合作的深入发展"。
这次访问,大家普遍期待这两个领域能有大的合作。这样的合作看似高大上,实则很实在。这两个都是带动力比较强的行业,一旦确定大的合作项目,必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更多机会,而这些又能直接转化为大家的工作机会。
金融业者将获得更多赚钱机会
此次出访,习近平将到访金融城——伦敦。中英之间的金融合作开展得很早,中国金融机构一直把伦敦作为国际交易中心。
近年来,中英金融合作突飞猛进。自2011年伦敦启动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以来,英国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初始额度、发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发行人民币债券、选定人民币清算银行、批准设立中资银行分行等多个领域屡开先河。
2014年,伦敦人民币总体交易额同比增长143%,日均交易量达615亿人民币。今年,首只人民币货币市场基金——中国建设银行上市交易基金(ETF)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
今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访华时宣布,中国建设银行成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成员。据专家介绍,今后伦交所可以通过建行进行人民币结算、清算和人民币计价,这些都超越了过去银行存、贷、汇业务的传统模式,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对于这次访问,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包墨凯表示,伦敦金融城希望在今后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合作。
人文教育领域或再为百姓添便利
此次访问,习近平将参观访帝国理工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在促进双方文化层面交流的同时,双方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上的合作也是一大看点。习近平还将在伦敦参加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全球孔子学院大会。要知道,英国有着欧洲数量最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习近平访问期间,两国政府还将有哪些教育和人文领域的合作,这可能直接给中国的家长和学生们带来影响,因此很受关注。
英超携手中超,中国足球将受益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超联赛是不少中国球迷周末必看的球赛。众所周知,中国正在努力振兴自己的足球运动。此次访问行程中也有专门安排,习近平将在卡梅伦的陪同下,访问位于曼彻斯特的"城市足球集团",该集团运营着包括曼城在内的多家足球俱乐部。
中英两国的足球合作早在2013年就取得较好进展。根据英超和中超签订的一项合作协议中,英超联赛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中国推行的"学转英超"项目,旨在帮助中国培养教练与裁判员,计划在2016年前培养120万名学员。此次访问,中英之间在足球方面有什么新的合作,相信你也一定很关心。
对民生红利有期待的,可不光是咱中国的老百姓。
卡梅伦首相就表示,习近平主席即将对英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将开启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这个定位可不低。正如外交部部长王毅所言,英国领导人希望打造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这种变化首先是基于英国民意的积极变化"。因为,英国老百姓很清楚,习近平访英也会给英国人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